庆元香菇,浙江省丽水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庆元香菇又称花菇。据考,人工栽培香菇始于南宋,相传系生于建炎四年(1130)的庆元县一位名叫吴三公的农民发明。1989年,经国际热带菌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考察研究,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技术的发祥地,并亲笔题写了“香菇之源”匾额。1992年7月,台湾大学植物系教授李瑞青一行来庆元考察后,亦认定香菇技术的发祥地是在中国而不是日本。
2002年06月1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庆元香菇”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香菇,又名香蕈,是食用菌的一个主要品种,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蘑菇由成熟的孢子萌发成菌丝,菌丝为多细胞,蘑菇的子实体在成熟时很像一把撑开的小伞。由菌盖、菌柄、菌褶、菌环、假菌根等部分组成 。香菇“肌理玉洁,芳香韵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素有“诸菌之冠,蔬菜之魁”美称,是中国传统的“山珍”之一。
营养价值
据科学家测定,香菇蛋白中含有18种氨基酸,而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中,香菇就占了7种。同时,香菇还含有多量的谷氨酸,再加上各种糖类、鸟尿圜等,组成了香菇固有的独特鲜美的风味和其他食品所无以比拟的清香,是名副其实的“山珍”。
药用价值
庆元香菇不但是席上之珍,还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它含蛋白质中的十八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有七种。香菇中还含有一般蔬菜所缺乏的维生素D原(麦角固醇)。它同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接触后变成维生素D,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防治婴儿的佝偻病,有助于骨胳、牙齿的生长,促进身体正常发育。香菇中还有三十多种酶,是纠正人体酶缺乏的独特食品。香菇中所含的腺膘吟可预防肝硬化,还可抑制血液中胆固醇的增加,有降低血压的功效。香菇中所含由B-1.3萄糖甘酶和B-1.4葡萄糖聚搪所组成的香菇多糖以及干扰素诱导物,对抑制病毒和抗癌变有良效。据清代黄宫锈《本草求真》记载:“香菇味甘性平,大能益气。助食及理小便失禁”。民间也有以香菇辅助治疗小儿天花麻疹、粘膜溃疡、坏血病等症的经历。因此,香菇也是药中之宝。
丽水市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7°25′—27°51′,东经118°50′—119°30′之间,总面积1898平方千米。地形属浙西南中山区,有溪谷、盆地、丘陵、低山、中山等多种地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4℃,降水量1760毫米,无霜期245天,气候总体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就局部而言,东、北部气温较之西南部和中部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最宜于香菇等菌类生长。
庆元县由于气候适宜、生态环境多样,真菌资源十分丰富。大型真菌达423种,其中可食(药)用真菌就有360种,有价值的重要菌种79种 。作为“中国生态环境**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庆元香菇的种植提供了优越的地域保护,为庆元香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庆元香菇历史
庆元香菇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香菇之源。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庆元龙岩村村民吴三公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剁花法”和“惊蕈术”等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并传授于民,800多年来在庆元菇农中秘传不息。
据考有关文字史料:吴三公又名吴昱,因兄弟排行第三,被菇民尊称为吴三公。宗谱载:“吴氏祖先于唐代由山阴(今绍兴)迁至庆元”,吴三公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一十七日出生在龙、庆、景之交的龙岩村,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称三公。相传吴三公常入深山密林狩猎和采集野生菌蕈,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中发现伐倒的阔叶木表皮被砍伤后,伤处常长出香菇,此法屡试屡验,这便是人工栽培香菇“砍花法”的由来。在生产实践中,吴三公还发现一些树木虽经砍花却多年不出菇,不知何故,无奈之下不禁仰天长叹,以斧猛敲,这一敲不要紧,却惊动了菌丝的萌发,数日后菇出如涌,此便是后世菇民不传之秘“惊蕈术”。他创制出古老砍花法和惊蕈术,为贫穷的山区菇民开辟出一条良好的生存途经,深受人民爱戴和尊敬。古代菇民感念他的功德,于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在后广盖竹村兴建起“灵显庙”祀奉吴三公为“菇神”。
封建社会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香菇这朵奇葩并没有给菇民带来福祉和命运的改观。技术的守旧和官商的盘剥,广大菇民依然生活在“辣椒当油炒,火笼当棉袄,松明当灯照”的艰辛之中,至民国末年,“庆元香菇”这一民族精品几近凋蔽。
解放后,为了迅速恢复和促进香菇经济发展,庆元县采取了各种措施。1952年建立“庆元县菇民协会”,派出30多名干部分赴福建、江西、安徽等地设立14个菇民分会,负责领导和协助菇民与当地政府联系山场,解决生产纠纷,保护了菇民的合法权益。但不久极“左“思潮象龙卷风一样侵入香菇生产领域,又使刚刚起步的香菇经济一蹶不振,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中都处于低谷。1954年冬庆元县委对香菇生产不适当地提出“积极转业,逐步收缩”的方针。1955年又进一步改为“逐步转业,坚决收缩”的方针。1956年还把分散在100多个县的约4000多个菇寮不顾菇民意愿,全部折价入社,强行参加农业社统一分红。1957年,当地政府开展批判“重菇轻农”思想,“反瞒产”,或者菇农从菇寮强制带回。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随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浪潮泛起,菇民外出制菇被看成是搞“资本主义”,各个菇寮都停止了菇树砍伐。少数还敢外出制菇的也多是家有劳力,以外出做工为名,潜到菇山去采收一些零散香菇,就地销售后便悄悄回家参加队里的农业劳动了。而 “文化大命”期间,这股“左”思潮更是发展到顶峰,县革委会主要负责人竟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提出了“枪毙香菇”的骇人听闻的口号,使香菇生产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无人敢上山制菇。1977年后,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据1978年统计,全县香菇产量尚只有43担,而供本县收购的仅有62公斤,以至全国羽毛球赛在杭州举行时,要求庆元县供应150公斤香菇都无法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庆元县委拔乱反正,为香菇正名,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1979年安排了4800多名菇民重返闽、皖、湘、鄂、桂等11个省200多个县,重新修起了3000多个菇寮,香菇生产又迎来了春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庆元香菇历经了“段木纯菌丝接种法”、“代料栽培法”和“高棚层架栽培花菇法”三次重大技术变革。
1989年,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经过实地考察与多方论证,确认了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发祥地,并亲笔题词“香菇之源”。
1992年,庆元县举办了首届香菇节,并确定每年11月11日为中国庆元香菇节日。
2013年,吴三公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追认香菇始祖,庆元从此每年开展香菇始祖吴三公祭祀活动。
2014年,“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5年1月底,投资逾16亿元的新庆元香菇市场投入使用。
2016年初,以香菇市场为中心的庆元香菇小镇成功列入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庆元香菇荣誉:
20世纪90年代,“庆元香菇”先后获得“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第二届国际各行业产品畅销博览会”金奖。
2003年,庆元香菇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中国食用菌行业**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此后,庆元香菇品牌先后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食用菌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浙江省十大名菇”、“浙江省**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农产品”、“浙江区域**农产品”、“全省农产品证明商标十大创牌先锋”等荣誉。
2009—2014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对“庆元香菇”进行品牌价值评估,庆元香菇品牌价值从2009年首次评估的43.17亿元,增加到2014年46.17亿元,品牌价值增涨了3亿元,并连续6年蝉联中国食用菌****。
2020年2月26日,浙江省庆元县、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庆元香菇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0年7月20日,庆元香菇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